作为移动开发领域中市场份额较高的嵌入式操作系统,Android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移动设备平台之一。它不仅应用于智能手机程序的开发,同时也广泛用于平板电脑、消费电子、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内的综合开发,其应用领域和市场份额在急速扩张。随着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各个企业对Android开发人才的需求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成为了行业稀缺人才。
为了使学生深入地掌握Android应用开发方法和技巧,提升在移动开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作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与开发经验编写了本书。全书以案例驱动来贯穿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对使用Android SDK 4.2进行移动应用开发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能掌握Android编程的基本模式,理解Android编程的关键技术,具备一定的Android编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功能较全面的Android应用,在文档辅助下自己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全书包括如下内容。
第1章“Android开发基础”介绍了Android的历史和特点,说明了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及如何创建一个简单的Android应用程序。
第2章“Android系统架构及应用结构”介绍了Android的系统构架、应用程序框架、项目目录结构、资源文件结构和应用程序资源,最后简单介绍了Android应用的四大组件。
第3章“Android 界面基础”介绍了Android的基本界面显示及线性布局、表格布局、帧布局、相对布局和网格布局等常用布局方式。
第4章“基本界面组件”介绍了Android界面中的文本框与编辑框、按钮、单选按钮与复选按钮、图像视图、列表选择框、列表视图等基本组件,然后介绍了键盘事件、触摸事件、手势等常用事件处理,最后介绍了Intent的使用。
第5章“高级界面组件”介绍了Android界面中的自动填充文本框、进度条、选项卡等高级组件,然后介绍了消息提示框、通知、对话框,最后介绍了Android系统中的上下文菜单、选项菜单和子菜单等菜单组件。
第6章“数据存储”介绍了Android系统中用于存储参数的SharedPreferences,用于存储简单内容的内部文件存储和外部文件存储,然后介绍了基于数据库的SQLite存储,阐述了建立数据库的SQLiteOpenHelper类和操作数据库的SQLiteDatabase类,最后介绍了ContentProvider的使用和构建。该章还着重讲解了基于SQLite的Android应用案例“通信录”和基于ContentProvider的Android应用案例“通信录2”的开发方法。
第7章“BroadcastReceiver与Service”先介绍了Android中的广播BroadcastReceiver的发送和接收,然后介绍了Android的后台服务Service的构建、启动和停止。该章还着重讲述了基于BroadcastReceiver的Android应用案例“来电归属地显示”和“开机自启动应用”的开发方法,以及基于Service的Android应用案例“播放背景音乐”的开发方法。
第8章“Handler与AsyncTask”首先分析了Android中的主线程与工作线程,即Handler与AsyncTask的工作背景,然后介绍了Handler与AsyncTask的使用。该章还着重讲述了基于AsyncTask的Android应用案例“电话区号查询”和“访问MySQL数据库”的开发方法。
第9章“定位与地图”首先介绍了访问Android系统位置服务的 LocationManager类与LocationClient类,然后阐述了Google Maps Android API v2的安装及其API Key的申请,最后介绍了GoogleMap的使用及其标记与画线功能。该章还着重讲述了基于GoogleMap的Android应用案例“足迹追踪”的开发方法。
第10章“应用调试与发布”首先介绍了Eclipse平台下自带的调试工具,然后着重介绍了Android开发环境下的Log类和LogCat视图、Toast类、DDMS透视图等常用的调试方法与调试工具,最后介绍了如何发布一个Android应用到手机应用市场。
第11章“综合应用设计与开发”主要基于蓝牙的点对点通信功能,设计了一款聊天应用,实现了两个移动设备之间的近距离聊天通信。通过该案例的讲解,开发者将了解如何开发一个综合的Android应用程序。
限于篇幅,书中的案例只给出了主要功能的源代码,完整系统的代码与相关资源可在人民邮电出版社教学服务与资源网站(www.ptpedu.com.cn)下载。
本书由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邵奇峰、李勇军担任主编,计算机学院金秋、李枫担任副主编。其中,金秋编写第1章和第2章,李勇军编写第3章~第5章,邵奇峰编写第6章~第9章,李枫编写了第10章和第11章,全书由邵奇峰统稿。此外,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裴斐、刘安战和韩玉民,这里对他们的辛苦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车战斌院长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之处,希望读者能毫无保留地提出所发现的问题,与编者共同讨论。编者的邮箱为shao@whu.edu.cn。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