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门课程,首先要弄清楚它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同时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认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在我国古代,“经济”一词主要是指“经国济民”“经邦济世”,也就是治理国家、拯救贫民的意思。

在西方,经济(economy)与经济学(economics)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经济”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的《经济论》,这里的“经济”意指家庭管理,也就是奴隶主如何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奴隶进行生产活动。经济学便成为研究家庭(主要是奴隶主家庭或庄园)管理或规划的学问。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在《政治学》中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家庭经济问题。近代以后,经济学的含义逐渐超越了这种概念,成为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很多具体的学科,如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

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法国人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与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蒙克莱田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范围或国家范围的经济问题,它突破了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可简称为“经济学”。

由于政治经济学是各门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将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以区别于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等。

概念提示

经济:一是指经济活动,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二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称,或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三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四是指节约。

经济学: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或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包括政治经济学和各个部门及各个领域的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社会范围或国家范围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是其他各个经济科学的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们现在所研究和学习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是在17世纪中叶后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配第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是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是最后完成者。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了有科学价值的成果。例如:它把经济理论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从交换转向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接触到了剩余价值问题,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事实。

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逐步尖锐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从而产生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它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矛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等。

另一方面,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也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以便用自己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并指导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实践。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又称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理论来源。

图像说明文字提示与说明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主要包含在他的伟大巨著——《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之中。《资本论》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成为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理论基础。19世纪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利益,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永恒的、自然的制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祸害,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提出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伟大的革命和创新,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图像说明文字阅读资料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非科学的因素

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代表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经济学说,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事实,但受阶级利益的局限,它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永恒的,没有也不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唯物史观,因而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也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和社会力量;他们甚至拒绝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中的明智之士接受他们的方案,以期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时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已经被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所证实,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以来,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在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活生生的经济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教条,不是让人们背诵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他那个时代所得出的某些个别的结论可能会因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过时,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却是常青的。运用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新的时代就会得出新的结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因此,对于不同的时代任务,对于不同的问题,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加以完善和回答,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图像说明文字提示与说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个别的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实事求是地去丰富、完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视野拓展

为什么说习近平开创了政治经济学新高峰?2016年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新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呢?

推荐读者课外阅读以下两篇文章。

新华视点微信2016年3月13日《习近平政治经济学解码》,新华网转载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3/c_1118314692.htm

1

人民论坛网2016年1月8日《为什么说习近平开创了政治经济学新高峰?》(陈林),新华网转载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09/c_128611416.htm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它。科学的态度,就是树立起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勇于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做出新的探索,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论,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方法,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任何实践都是生动的、朴实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自实践,因而它的道理也是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我们应该坚信它、学习它。既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自于实践,我们要学习它的理论,就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

图像说明文字 经典语录

“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1993)382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出发点。

概念提示

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例如,煤矿工人采煤,石油工人采油,炼钢工人炼钢,机械工人造船、造车,纺织工人纺纱织布等。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将劳动对象改造成人们可以消费的形式,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粮食、衣物等物质资料,以满足吃、穿、住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而要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如果停止生产,人类将无法生存,也就不可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存在,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图像说明文字 经典语录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等,1972a)368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都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要素是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的物质资料生产都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

人的劳动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获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劳动强调的是人类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没有人的劳动,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进行劳动,就要有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如海洋里的鱼虾、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地底下的矿藏(如石油、煤炭)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人类的生产物),如制造机器用的钢材、纺纱用的棉花、织布用的棉纱、盖房用的钢筋水泥等,这类生产物通常称为原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不仅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被当作劳动对象,而且新的原材料也不断被研究、开发、生产出来。例如,越来越多的海底的新资源被认识、开采和利用;新物种的形成;新的原材料被创造出来;甚至工业中的一些废气、废水、废物经过科学处理,都已经转化为劳动对象。

图像说明文字 经典语录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等,1972b)202

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通过劳动资料,人的劳动被传导到了劳动对象上。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土地,建筑物(厂房、库房),道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从原始人使用的石刀、石斧等生产工具开始,一直到现在使用的复杂的机器、设备,都是生产工具。

图像说明文字提示与说明

生产工具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强大手段,它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也就是后文中要讲的生产力)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在不断得到改进,从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不断地提高。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所以是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就是因为任何社会阶段的任何一种劳动过程中都必须具有这三个要素,否则人们就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客观物质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一)生产力

生产力,又称“社会生产力”或“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图像说明文字提示与说明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上。

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最具有能动性、决定性的力量。因为离开劳动者,生产资料仅仅是一堆死物,哪怕是最先进的机器也与废铜烂铁无异;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能由劳动者去操作和使用。所以,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但是,这并不否认物的因素的重要性:一方面,劳动者只有和一定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中的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图像说明文字 经典语录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 等,1972c)2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1993)377

此外,生产资料中劳动对象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力中,不管是人的因素还是物的因素,都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着。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中,引起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资料状态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增大。

(二)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除了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以外,还要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由于单个人无法与自然界的力量相抗衡,无法单独开展生产活动,所以人们必须联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这种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也叫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谓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先后有:生产资料氏族部落公有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主占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生产时,必须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才能开始生产过程,所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交换、消费的形式和方式,从而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是狭义的生产关系。当人们生产出产品后,进入分配、交换、消费领域,就构成了产品生产的总过程,通过生产总过程而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从整个社会活动来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除了生产关系之外,还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家庭等多方面的关系。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关系都要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什么或生产多少,决定着是否有或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交换、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又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分配合理、交换发展、消费积极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分配不合理、交换不发展、消费阻滞就会影响或制约生产的发展。

★重要结论★

如果生产资料归个体劳动者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个体劳动者占有,个体劳动者就有权决定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方式,其生产是个体经济性质的。

如果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的产品就由资本家支配,其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的。

如果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生产的产品就要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进行分配,其生产就是公有制性质的。

三、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把它放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是在这一矛盾的运动中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要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超前或是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要求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由于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形式必须与内容相适应,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的,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总是处于从适应到不适应,经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应的运动过程。

(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上层建筑

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关系。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的统一体。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主要表现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总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新的上层建筑能够摧毁旧的经济基础,促使新的经济基础形成;旧的上层建筑则会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形成。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不是专门研究生产力的学科,也不是专门研究上层建筑的学科。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应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紧密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图像说明文字提示与说明

专门研究生产力问题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或生产力经济学等学科的任务。

专门研究上层建筑问题则是政治学、法律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的任务。

四、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所谓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它们的差异体现经济制度的差异。

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两种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重要结论★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可概述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按资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贯穿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全过程,一旦质变,就意味着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灭亡。经济制度是一定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经济体制不可能离开经济制度独立存在。然而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合理的经济体制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会巩固、完善合理的经济制度;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会妨碍经济制度的完善,使合理的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由于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的属性,故而同一经济制度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譬如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改革之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转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即不仅要研究本质层次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的生产关系。在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实质时,结合对一定经济体制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从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和趋势中更好地把握一定经济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经济学的功能及其历史使命。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一切科学的任务均在于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区别只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应揭示的规律性也不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的考察,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即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

在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在这些经济现象背后,有着共同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所谓“内在的”是说,这种联系是经济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给它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这种联系。所谓“本质的”是说,经济运动过程中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决定经济运动趋势的联系才是规律性的联系。所谓“必然的”是说,这种联系是确定的联系,只要经济过程中存在着发生这种联系的条件,这种联系就会出现。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当某种经济条件消失后,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也就会随之消失,而在新的经济条件出现时,又会产生新的经济规律。

概念提示

这里所说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不论人们认识不认识、喜欢不喜欢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新的经济规律。无论人们认识不认识经济规律,它都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

第三,人们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主观行为如果违反了经济规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破坏,人们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更不表明人们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做经济规律的奴隶。相反,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发现、认识和利用各种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人们的主观行为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规律)相比,两者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规律离不开人的经济活动

自然规律是完全脱离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经济活动的规律,离开了人的经济活动,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一般不是长久不变的

自然规律大多会长久地存在并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由于其赖以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也就不能做到长久不变。随着旧的经济条件的消失,新的经济条件的出现,旧的经济规律也会让位给新的经济规律。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在自然科学中,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一般是比较顺利的。当然,如果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触犯了某一阶级的利益,也会遇到这个阶级的反抗。但是,经济规律作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它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是不同的。

三、经济规律的类型

按照经济规律赖以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

1.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它存在的经济条件就是社会生产,任何社会生产都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因而都存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个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例如,价值规律。它存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存在价值规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商品经济,因此都存在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例如,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按劳分配规律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必然存在按劳分配规律。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与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具有阶级性,主要是由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一般表现为阶级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不同的阶级都会从本阶级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去阐明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形成各自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是否具有科学性,取决于它能否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越是能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就越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既不同于以往的剥削阶级受狭隘的阶级私利的局限,又没有阶级的偏见妨碍自己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因而无产阶级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无产阶级越是如实地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揭示出来,并深刻地认识和正确地加以利用,就越是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越是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图像说明文字提示与说明

任何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不是每个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是科学的。既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的学科,那么,只要是能够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方面,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各种经济类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其他经济学科都有指导作用和意义。无论学习经管类的哪个专业,都需要学习好政治经济学。

不仅如此,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值得关注的经济问题,也都需要用经济学来解释并寻找解决的办法。21世纪是一个不允许有经济学文盲的世纪,人人都要学习并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阅读案例


2005年×月×日,××大学学生王文、李波、张彬在自习室相遇。

王文:哎,你们注意没有,这两天胡锦涛主席去北美访问,随行的居然有70多家像海尔集团这样的知名企业代表。上次加拿大总理访华,来了277家企业,360多人。领导人出访带这么多企业代表干什么?

李波:这有什么新鲜!当年克林顿一上台不就宣布在世界上推销美国产品是他的责任吗?韩国更绝,居然要求所有的外交家都要成为韩国商品推销员。

张彬:所以啊!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EADS)的总经理跟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拿了价值13亿美元的合同,包括23架空中客车,还有为北京奥运提供的安保系统。

李波:施罗德有什么办法?国内经济不景气,他可以用这些订单来证明自己还是有海外营销能力的嘛,现在领导人出访不可能只谈友谊,经济合作程度是考察领导人出访成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王文:难怪欧盟不顾美国反对,要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看来也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张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激烈,要保护本国利益,又不能损害别国利益,难啊!看来各国外交都得为经济“打工”。

李波:有位外交家不是说:50年前如果大使讲经济会被认为是笑柄,现在大使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冷战期间,国与国的较量,军事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靠什么?还不是靠经济与技术。

王文:看来,世界真的变了!

(资料来源: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第38题)

点评:本例中几个学生的谈话反映了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因素不仅对各国国内政治,而且会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以至于现在外交官不懂经济就不是真正搞外交。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有利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有利于认识和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视野拓展

学好政治经济学到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读者可看看习近平同志是怎么说的: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1126/c385475-27859814.html

3

图像说明文字小结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创建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它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精髓是科学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其基本要素包括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

5.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图像说明文字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  )。

  A.研究政治的学科           B.独立的经济学科

  C.既研究政治也研究经济的学科     D.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生产力     B.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上层建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经济规律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A.物质资料的生产 B.生产力     C.劳动力      D.商品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  )。

  A.社会的生产方式 B.客观经济条件  C.社会经济关系    D.社会发展条件

6.生产力(  )。

  A.就是科学技术

  B.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C.就是生产工具

  D.是生产的平均水平

7.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

  A.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求       B.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8.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和特点的是(  )。

  A.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生产资料所有制   D.经济体制

9.在多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家庭关系

10.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  )。

  A.自然的关系   B.社会的关系   C.人的关系     D.物质资料的关系

1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交换      B.生产      C.消费       D.分配

12.生产资料包括(  )。

  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D.机器设备和生产工具

13.煤矿上用来运煤的道路是(  )。

  A.原材料     B.劳动工具    C.劳动资料     D.以上都不对

14.即将开采的埋藏在地下的煤炭属于(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原材料      D.以上都不对

1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

  A.资本的秘密   B.商品的秘密   C.经济规律     D.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16.在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有(  )。

  A.价值规律    B.市场竞争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7.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两个层面,其中,反映生产关系性质的层面是(  )。

  A.生产力     B.经济制度    C.经济体制     D.生产资料所有制

18.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学者是(  )。

  A.蒙克莱田    B.马歇尔     C.色诺芬      D.亚里士多德

19.下列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是(  )。

  A.煤矿工人将埋在地下的煤开采出来   B.炼钢厂的工人将矿石炼成钢铁

  C.纺织厂的工人将棉纱织成布      D.地底下煤炭、石油的形成

20.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是指(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资料所有制

21.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紧密联系(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生产力

  C.人们的交换关系           D.物质利益分配关系

22.经济规律是指(  )。

  A.经济形式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B.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C.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D.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  )。

  A.先进      B.在发展     C.符合生产力状况   D.占统治地位

2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段话说明的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

25.我国195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搞“一大二公”,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给社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一结果表明(  )。

  A.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发展

  C.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展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根本对立的

2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       D.与时俱进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  )。

  A.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B.是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最本质的关系

  C.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的关系

  D.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2.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  )。

  A.生产      B.交换     C.分配     D.消费

3.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的特点有(  )。

  A.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

  C.经济规律总是和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D.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对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任何经济规律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

  C.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D.人们不能消灭、改造经济规律,也不可能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5.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人们可以认识经济规律       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

  C.人们可以改变经济规律       D.人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

  A.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C.不断发展的科学

  D.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有(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古典政治经济学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8.织布厂用来织布的织布机属于(  )。

  A.劳动资料   B.劳动工具    C.生产资料     D.物质资料

9.生产力(  )。

  A.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B.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C.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D.基本构成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10.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  )。

  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

  B.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C.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作用

  D.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三、名词解释

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经济制度

四、辨析题

1.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五、问答题

1.简述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2.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两者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目录

相关技术

推荐用户

同系列书

人邮微信
本地服务
人邮微信
教师服务
二维码
读者服务
读者服务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