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 导言

本章是全书的导言,主要是概括性介绍微观经济学。首先,从社会面临稀缺性这一现实出发,阐述经济学的主题,介绍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三大问题的经济体制;其次,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及分析的主要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和功能,并就如何学习微观经济学,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最后,介绍了本书的逻辑框架。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个稀缺的世界里,个人和厂商如何选择的问题。因此,稀缺是经济学之母。在稀缺的世界里,人不可能拥有每一样东西,所以要进行权衡取舍。而一个社会则面临着三类重要的权衡,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就是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稀缺性与经济学

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人们都希望吃得更好,穿得更美,住得更宽敞、舒适,玩得更潇洒,生活得更丰富、更有价值,这是人的自然欲望,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但是,可供人们使用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有限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能源和其他各种资源也都是有限的。面对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地球上的资源不能满足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是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用经济学的语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存在稀缺性的世界。稀缺性指有限的可得资源无法满足无限需的情形,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其根源在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可供人们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国家和社会面临稀缺性,我们每一个人也都面临着稀缺性。一个人总有无法满足的愿望,即使一个极其富有的人,如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这样的首富依然有不能满足的欲望。他似乎可以获得他所需的任何东西,但是如果把时间也当作一种资源来考虑,他也面临时间的稀缺,他每天必须考虑时间的安排,他必须在公司与家庭之间分配时间,在工作与休息之间做出选择。因此,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现象,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事实。

资源是稀缺的,而稀缺的资源通常有多种用途。例如,常见的土地资源,它的用途可以有以下几种:种粮食、种蔬菜、种树木、修建道路、修建体育场、盖房子等。又例如,钢铁可以用来制造汽车、厂房、机器设备,也可以用来制造枪炮、坦克。所以,要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人类的不同欲望,就有一个资源选择问题。在经济学上,所谓选择就是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愿望和需要。

因此,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我们需要考虑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来得到尽可能多的产出;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商品是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需要分析社会需求的数量;需要考虑用怎样的技术来生产想要生产的那些商品,从而可以使得生产成本较低;也需要考虑什么样的收入分配较为合理。在这里有一个关键概念:效率。所谓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

经济学的精髓就在于承认资源的稀缺性,并研究面临稀缺性,社会、经济组织、个人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所以经济学是关于人们和社会怎样处理稀缺性的研究,是关于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研究。

二、基本的经济问题

由于资源相对需求而言是稀缺的,一个国家、社会必然面临权衡取舍:更多地生产一种物品意味着另外一种物品生产量的减少,这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必须用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来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选择问题。权衡取舍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①生产什么(what)?②怎样(how)生产?③为谁(for whom)生产?

1.生产什么

在任何时候,社会可生产的物品的种类都是非常丰富的;每种物品的生产都需要投入资源,因此,社会必须在各种可能生产的物品中,决定选择哪些物品来进行生产,而且还必须决定每种物品生产多少。

对生产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由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的选择所共同决定的。每一天,当你选择购买手机而不是服装,或者购买红茶而不是可乐的时候,你都参与决定了生产哪些产品和服务。类似地,联想公司必须做出选择,将其稀缺的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手机还是便携式计算机。政府也必须做出选择,将其有限的财政预算更多地用在疾病的研究上还是用在国防开支上。在每种情况下,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都通过用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之间的权衡取舍来面对稀缺问题。

2.怎样生产

当决定了生产什么物品后,接下来就需要决定用什么方式进行生产。一种物品的生产方式往往有很多种,如纺织品可以用手工织机来生产,也可以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来生产;生产汽车可以用自动流水装配线,但也可以依靠人工把汽车钢板敲打成型,再将所有零件用人工装配起来。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部分农民种地用锄头、人工插秧、人工施肥,而在我国北方则大量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用高度自动化的机器设备生产所用的劳动力较少,但是比较好的机器往往成本较高,那么是采用机械化技术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呢?美国公司在决定是否将生产转移到中国时,通常面对的是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选择,一种是在美国使用较少的工人和更多的机器进行生产;另一种是在中国使用更多的工人和较少的机器进行生产。

厂商需在不同的技术、材料和工艺之间进行选择。选择生产方法的问题往往也就是选择采用何种生产要素并以怎样比例使用生产要素的问题,而这又和所采用的生产技术密切相关。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怎样生产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产技术的问题。

3.为谁生产

生产出来的商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谁来享用更多的经济成果?医生、律师、运动员、工人、经理,谁应当得到更高的收入?城市中的乞丐是否应该得到救济?一个国家应该给穷人提供最低消费,还是严格遵循不劳者不得食的原则?通常收入最高的那些人有能力购买最多的产品和服务。为谁生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社会的制度有关。

有效率地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多样化的需要。实际上,如果资源不稀缺,我们就不必费心去研究生产什么商品,只要技术上可行,你想要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如果资源不稀缺,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研究如何组织生产,去研究采用何种生产技术、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样,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无限丰富的,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分配问题了,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各取所需”了。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有用的东西都是稀缺的。因此,稀缺是经济学之母。

三、经济体制

从经济资源稀缺性特征出发,如何解决人类经济运行的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就是所谓经济体制问题。

现代经济体制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中央计划经济,即生产资料归政府代表的国家所有,政府决定经济资源如何配置,政府用行政计划来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二是市场经济,即由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家庭和厂商的决定来配置经济资源;三是混合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大部分经济决策源于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相互作用,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在20世纪大部分时期,苏联采取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决定生产什么产品、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政府雇员管理着工厂和商店,这些管理人员的目的是遵从政府的指令,而不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像苏联这样的中央计划经济在生产和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并不成功,其结果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低。今天,只有少数像古巴和朝鲜这样的国家还在实行完全的中央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主要依靠由私人所拥有的厂商来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并决定如何生产和提供它们。市场而不是政府决定谁将获得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在市场经济中,厂商必须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否则这些厂商就会破产。在这个意义上,最终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和提供什么服务。因为市场经济中的厂商相互竞争,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高质量的产品,所以它们被迫使用成本最低的市场方法。像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都被认为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些国家政府干预的程度是如此之高,称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的经济为市场经济已经不再准确,它们应该被称为“混合经济”。在混合经济中,大部分经济决策源于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相互作用,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是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决定的,市场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产量很可能会超过美国的总产量。

四、政府与市场

在组织经济活动时,市场经济通常更有效率,这种效率包括两个方面: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生产效率体现在以可能的最低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时,配置效率体现在生产反映出消费者偏好时。市场往往是有效的,这是因为市场促进了竞争,促进了交易双方通过交易而使自身的状况得到改善。因为交易买方和卖方的境况都得到了改善,否则买方就不会去购买,而卖方也不会出售产品。当市场上厂商之间的竞争迫使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时,就实现了生产效率。当厂商之间的竞争以及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自愿交换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厂商能够生产消费者最愿意接受的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时,就实现了配置效率。只要消费者获得的额外收益大于生产的额外成本,竞争就会迫使厂商继续生产并销售产品和服务。这样,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就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

市场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是有条件的。市场从来不可能独自有效地运行。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有保证合同执行的司法体系,防止垄断和欺诈的监管机制。特别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制度,以便个人可以占有和控制稀缺资源。例如,一个水果种植商如果觉得未来水果成熟会被偷走和抢走,他就不会种水果了。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来保护个人和厂商的权利,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

市场不是万能的,在一些情况中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出现失灵情况。 失灵的一个原因是外部影响,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别人福利的影响而不用承担成本。外部影响的经典例子是污染。市场失灵另一个原因是垄断,在垄断市场中,厂商可以影响价格。本书后面专门有一章论述市场失灵。

虽然经济结果是有效的,但这不必然意味着公平,有效率的经济也包含着极端分配不公的情况。许多人宁愿要他们认为是公正或公平的经济结果,即使这些结果不那么有效率。对有些人来说,公平意味着是比单纯强调效率所致的经济收益分配更加平等的分配。例如,有些人支持对高收入的人征税,为资助穷人的项目提供资金。尽管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并提高穷人的收入会增加公平,但效率可能会降低。例如在一些城市的汽车号码通过摇号来分配而不是通过拍卖,尽管拍卖方式资源配置效率更高一些,但是多数人认为通过摇号来分配更加公平。这个例子说明,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着权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会减少,尽管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分配变得更加公平了。政策制定者通常面临着这一权衡。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直是动态的,并在不断争论之中。19世纪的美国十分接近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这纯粹的自由放任制度曾被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称为“无政府主义加警察”,这一模式推动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但这种自由放任有许多缺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极端的贫困和不平等、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以及污染所造成的水、土地和空气的恶化。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逐渐偏离了“管制最少的政府是统治最好的政府”的教条。西奥多,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以及林登·约翰逊等几位总统,都扩大了联邦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相反,所有的西方国家的社会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又带有计划经济成分,既发挥市场的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目前经济学家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继续进行着争论。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合理划分市场和政府的界限是一个长期和持久的课题。要在有效率的市场与管制、再分配的公共机制之间寻找一条黄金分割线,势必要求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今后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定了方向。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仅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绕不开的世界性难题。

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中的微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为小,因此微观经济学又有人称为小经济学、个体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在一个稀缺的世界里,个体经济单位(家庭、厂商和单个产品市场)如何决策以使自己状况更好,以及这些个体决策对市场和整个经济的影响。这些个体经济单位包括了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人和实体,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厂商、家庭等。微观经济学阐释这些个体经济单位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经济决策。消费者需要决策的问题是:在财富既定的情况下,要选出一组商品和服务来让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厂商则要做这样的决策: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以及使用多少劳动、土地、资本这样的生产投入才能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这些产品。而政府的决策者(要让消费者、厂商或政府机构受益)要做出的决定是:政府提供哪种产品和服务,对某些行业和消费者是否要进行补贴、征税或管制。

这些问题的本质是资源配置问题。由于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是通过价格机制决定的,故微观经济理论又称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着眼于经济总量和经济总体运行的研究,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例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利率、失业等,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大经济学、总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以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凯恩斯于1935年发表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前,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还根本不存在。或者说在古典经济学中,微观与宏观是不分的。凯恩斯著作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度界限分明,但是近年来,这两个子学科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宏观经济行为必须和作为它的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联系在一起,因此经济学家正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在传统意义上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一定的假设。如在物理学研究领域,对自由落体的研究都是要假设物体是在真空(没有摩擦阻力)的环境中落下来的。虽然这个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当物体自由落下时,所遇到的摩擦阻力是如此的小,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假设物体在真空中落下能使问题大大简化,而又对研究结果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同样离不开假设。假设使得研究可行和问题极大简化。

一、基本假设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需要,假设条件不同。但是在众多的假设中,基本的假设有以下三条。

1.理性的经济人

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条件也被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假设。所谓的“理性人”或者“经济人”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其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理论之中。就消费者来说,经济人假设是指个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效用)最大化而做出选择。就厂商而言,经济人假设是指厂商经营的目标是使利润最大化。

在微观经济学中将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是符合大数法则的。但是在现实中,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并不都是理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此在现代经济学中也分析其他不同的行为目标,如销售额最大化等。

2.完全竞争市场

独立的个体经济单位按照功能可以分成两大类:买方和卖方。买方包括购买物品的消费者,以及购买劳动力、资金和原材料用于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厂商。卖方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厂商、出售劳动力的工人,以及向厂商出租土地或出售矿物资源的资源拥有者。

买方和卖方同时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是指消费者和厂商进行交换的场所。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没有一个买者和卖者能对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市场,每个经济主体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市场都是不完全的。但是有一些市场的特征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例如,大多数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成千上万的农民生产粮食,同时,成千上万的消费者买入粮食自用或进行加工,结果是没有一个农民,也没有一个买者能够影响粮食的价格。

3.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市场上每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完全掌握市场上的各种信息。例如,每一个买者都能够充分了解每一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地判断单位商品量给自己带来的消费满足程度,掌握商品价格变化情况,从而能够确定最优的商品购买量。

如今计算机的空前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完全信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但是信息本身也是一种稀缺的经济品,获取信息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由于经济主体往往不可能或不愿意以很大的代价取得全部的信息,因而信息总是不完全的。由于不同的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同,因而信息是不对称的。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分析的两种方法。微观经济学既有实证分析,又有规范分析,其中实证分析占据重要地位。实证分析是根据一定的假设,分析世界是什么,涉及解释和预测。它只就事论事,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明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我国的汽车价格及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消费者产生什么影响?对汽车产业的员工有什么影响?这些都属于实证分析的范畴。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理论,用观察来检验理论,并依据理论来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解释和预测。

与实证分析不同,规范分析企图描述经济体系应该如何运行。例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汽车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汽车的价格应该如何制定?消费者应该如何进行选择?这些都属于规范分析的范畴。这种分析无论对厂商经理,还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者都是重要的。

当进行实证分析时,研究者更像一个科学家,而进行规范分析时,更像一个决策者。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难以截然分开的。规范分析必须以实证分析的结果做基础。如果不清楚世界是什么,也难以断定应该怎样,但是规范分析的结论并不能仅根据实证分析得来。这种结论既需要实证分析,又需要价值判断。

三、经济模型

在任何一个大的经济系统里都有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厂商和产品。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这些个体经济单位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经济决策,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经济学家是如何研究这一经济体系是如何运转的呢?

在自然科学中,科学家常常使用模型来进行研究。模型是对从现实世界的具体经济事件中抽象出来的现象描述。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抽象化,我们有意识地略去那些对所要了解的现象无必要联系的细节,那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关注真正的要素。我们经常用的百度电子地图或其他的电子地图就是一个模型。假如你想去某个地方,你不会需要每条路、每所房子的十分详细的描述,这样的地图太复杂反而派不上用场,你只需要抽象出来的地图表明主要的公路和它们在何处交叉,以及周边的标志性建筑和具体位置。

经济模型是对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常常包括公式和图形。下面我们介绍两个基本的模型。

1.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

经济由千百万从事购买和出售活动的家庭和厂商所组成。家庭拥有对厂商有用的资源,这些资源一般可以分为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厂商向家庭租、借或购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把它们投入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家庭和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首先,有一个产品市场,物品和劳务就在这里买卖;其次,有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就在这里进行交易。为了描述这些经济如何运行,就需要找到某种方法来简化对所有这些活动的思考。即我们需要一个模型来解释经济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就是一个直观的经济模型,它是表示厂商和家庭如何联系的一种形式,如图1-1所示。在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的里面一圈表示家庭和厂商之间物品和劳务的流向。家庭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把劳动、土地和资本出售给厂商使用。然后厂商用这些要素生产物品与劳务,这些物品与劳务又在产品市场上出售给家庭。因此,生产要素从家庭流向厂商,而物品与劳务由厂商流向家庭。

1-1

图1-1 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

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外面一圈代表相应的货币流向。家庭支出货币去购买厂商的物品与劳务。厂商用这种销售的部分收益对生产要素进行支付,例如,工人的工资。所剩下的是厂商所有者的利润,厂商所有者本人也是家庭成员。因此,对物品与劳务的支出从家庭流向厂商,而收入以工资、租金和利润的形式从厂商流向家庭。

这个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还表明了市场以某种方式来调节这两个部门之间的流动。家庭和厂商在产品市场相遇,相遇的结果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它们又在要素市场相遇,相遇的结果决定怎样去生产(即投入什么)。另外,要素市场决定家庭在提供他们的投入之后获得多少收入,因此,它也决定谁能获得生产的物品和服务,即“为谁生产”。由此,循环流动图模型表明市场经济是怎样回答前面介绍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

这个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它没有概括市场经济的一切,为了某些目的而至少忽略了以下三个方面。

(1)模型省略了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力量:政府。即使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里,政府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没有政府的加入,成熟的市场体系不可能存在。因为从根本上讲,市场交易就是你给某人你所拥有的东西(也许是你的劳力)同时获得对方所拥有的东西作为回报。如果没有某些机构被授权来规定并保护交易主体的正当权利,这样的系统将无法运转起来。不然在他人同意与你交换某物之后,他就又能把东西偷回去了。由此,政府规定的“法律和条令”是市场体系出现的必要条件。

(2)模型忽略了厂商之间的交易,而是把所有的厂商都合并成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市场中,很多交易发生在厂商与厂商之间,如芯片制造公司将计算机芯片卖给计算机制造公司,钢铁厂把钢铁卖给汽车制造商等,这些交易在模型中都不考虑。

(3)模型假定所有的生产都发生在厂商里。事实上,一些重要形式的生产也会发生在家庭中。比如,家庭中的“清洁服务”,他们把自己的劳力和资本以机器的方式,比如真空吸尘器,投入进去。

忽略这些细节对于了解经济如何组织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它虽然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化,但是它阐明了经济中各部分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所以它又是有用的。

2.生产可能性边界

虽然一个国家生产成千上万种物品与劳务,但是它无法生产它所想要拥有的一切东西。这要受到资源及可供利用的技术的制约。对于给定的固定数量的土地、劳动和其他投入品,一个厂商或者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称为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设想一个只生产两种物品——汽车和面包的经济体。汽车行业和面包行业共同使用经济体的全部生产要素。在这个经济体中,如果将所有的资源都用于汽车的生产,每年生产的汽车数量会有一个最大的数量,该数量值取决于该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使用资源的生产效率。假设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能够生产出来的汽车最大数量是1 500辆。如果所有的资源都用于生产面包,同样地,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该经济体最多能够生产5 000万个面包。

这是两个极端的情况,在其间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可能性。如果要多生产一些面包,就必须要放弃一些汽车的生产;如果放弃更多的汽车,就可以得到更多面包。表1-1给出了一系列的可能性。如果用横轴表示面包,纵轴表示汽车,我们就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如图1-2所示。

表1-1 生产的可能性

可能性

面包(千万个)

汽车(百辆)

A

0

15

B

1

14.5

C

2

12

D

3

9

E

4

6

F

5

0

1-2

图1-2 汽车和面包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图1-2中,点F表示只生产面包而不生产汽车的极端,点A表示只生产汽车而不生产面包的极端。点I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结果,因为该经济体没有支撑这总产量水平的资源和技术。也就是说,该经济体可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或它之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但不能在该边界以外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有效率的生产必然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我们考察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进行生产的状况,例如在进行生产时,不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就不能增加一种物品的生产,因此点D代表有效率的生产。而点H代表一种无效率的生产,因为,在H点所生产的小于它用尽所得到的资源能生产的:它只生产了600辆汽车和2 000万个面包。某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如果把这些资源投入使用,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面包和更多的汽车。经济可以从H点移到D点,从而增加面包和汽车的生产。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描述在已有可使用资源的情况下,能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最大量组合的曲线。图1-2绘制的是汽车和面包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但同样也适合于对任何其他物品的选择。例如,一个国家用于生产粮食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住房的资源就越少;如果今天消费的东西越多,未来的消费品和资本品的产量就越少。

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可以用来说明机会成本。考察图1-2,该图反映了汽车和面包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我们决定将汽车的数量从900辆增加到1 200辆,即从边界上D点移动到C点时,为了得到额外的300辆汽车而放弃了1 000万个面包,换句话说,当经济在D点时,生产300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1 000万个面包的价值。关于机会成本,在第五章成本分析中有详细的论述。

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简化了复杂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思考方法。

第三节 学好经济学的方法和建议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为了科学性和严谨性,它的分析与阐述方法多以图表、数学的形式,理论性强,这与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不一样。部分同学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一、为什么学习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虽然产生和形成于西方国家,但它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经营管理的方法。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西方国家经济制度有所区别,但都实行市场经济,都是社会化大生产,都需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都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有效干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经验的总结和国家调控经济的那些政策建议都对我们有参考价值。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会加深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缺陷的了解。

微观经济学揭示了一些普遍的经济原理。例如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微观经济学也揭示了一些经济规律,如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经济等。这些原理和规律不会因为经济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普遍规律。学习并掌握这些原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会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

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正是经济学有用的前提。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任何个人、厂商、社会都面临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学是一门能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学科。对于一个大学生,他必须决定如何配置他最宝贵的资源——时间。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英语;他也可以把时间在这两门学科之间进行分配。如果将某一小时用于学习英语,就必须放弃本来可用于学习其他课程、踢足球、看电视、睡眠或与同学聚会的一小时。对于厂商来说,必须决定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购买不同生产要素并生产不同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也是资源配置最优化问题。对社会而言,资源配置最优化就是如何用现有的资源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说:“在我当学生的20年中,最令我兴奋的课程是我在上大学一年级时所选的连续两个学期的“经济学原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门课程改变了我的一生。”1970年的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讨论的是我们身边真实的生活”“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学经济学并非要你变成天才,但若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与你格格不入”。

二、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和功能

微观经济学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提供了一套解释和预测的理论。像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理论一样,这些理论是依靠一套基本的概念、假设以及公理化的推理体系来解释观察到的经济现象。经济学首先是定义一些基本概念,如利润、成本、效用、价格、需求和供给,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假设与推理,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例如,假设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这个假设,进一步解释了厂商如何选择它们的产量,又如何决定用于生产的劳动力、资本和原材料的数量。同时,也解释了这些选择是如何随投入品(如劳动力、资本和原材料)的价格变动而变动。

经济学理论也是进行预测的基础。一旦对于经济主体行为做出某种假设,我们就可以对若干经济量进行预测。利用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我们可以预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使用的投入品的价格上升,如工人的月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该厂商产量将下降。反之,厂商使用的投入品价格下降将导致厂商的产量上升。

另外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经济学、物理学还是其他学科,没有一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对经济量进行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结果进行预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所描述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同时各经济变量也是经常变化的,因此经济学不可能像物理学那样对变量之间的关系描述得那样精确,在运用经济模型进行预测时更难达到较高的准确性。

三、如何学习微观经济学

如果经济学学得好,它就是一门是有趣的学科,学得不好,它就是一门沉闷的科学。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1.把握逻辑和主线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和解释亚当·斯密提出的所谓“看不见的手”如何指引经济活动,即市场机制如何完美运行。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机制,而价格是供求决定的,因此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主线,其他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的。分析消费者行为,主要是为了阐述需求背后的逻辑,而生产与成本分析,以及完全竞争市场主要是为了阐述供给背后的逻辑,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论是为了论证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完美性,而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则是市场机制失灵的地方。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家庭和单个厂商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厂商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利润。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这种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是作为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厂商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厂商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出现的。

2.把握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中有许多方法,但在本书中,基本的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几何图形分析和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方法的背后是成本和收益的对比,但这种对比是边际的对比而不是平均的对比。例如,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利润才最大。懂得边际效用就很容易懂得边际替代率。掌握边际分析方法对理解许多经济理论都很有帮助。几何图形分析是通过借助几何图形来分析问题,这首先得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消费者行为中的预算线、成本理论中的等成本线、生活理论中的等产量线等。均衡分析是方向,每一章都是朝着均衡的方向前进,到达均衡时也就到达了目的地,如供求均衡、消费者选择均衡、厂商均衡、市场结构中的均衡,最后是一般均衡。

经济学为了分析的严谨,一般使用数学和图形模型来阐述经济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那些数学公式、图表就是经济学,要透过数学表面抓住经济学的本质。

3.掌握一些学习方法,领会学习的忠告

(1)上课之前先预习。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最好先阅读一下本书的相关章节,这样你会更好地领会课程内容,而且你会把问题更多地集中在你需要更多帮助的地方。

(2)要总结,而不要画重点线。在教科书上画标记是一种消极做法,它不能让你动脑。相反,当你读完一节时,要花几分钟时间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刚刚读过的内容,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概述。当你读完一章时,比较一下你的概述与该章结尾的内容提要:看看自己是否找出了要点。

(3)多做练习,考考自己。在全书的每一章后都有较多的习题。不管老师是否指定,都要尽可能多地做这些习题。你对新知识的运用越多,这些知识就会被掌握得越牢固。

(4)小组学习。阅读完本书并独立完成练习题以后,与同学一起讨论这些内容。

(5)教其他人。学习某种东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再教其他人。抓住向学友、朋友、父母讲授经济学新概念的机会。

4.理论联系实际,把经济学思维运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

学经济学是为了它给我们的启发。学习经济学不应该死记硬背,关键在于领悟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经济学理论与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息息相关,通过理论学习,在知道了其他人如何把经济学运用到真实世界后,你自己也要试着这样做!你可以用经济分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决策、你周围的经济,以及你在报上读到的经济事件。你所看到的世界可能会从此不同。自己尝试从纷杂的经济现象中寻找规律与解释,或者反过来为学过的经济学原理寻找实例甚至反例,从中体验经济学的乐趣。

学习了经济学并不一定能赚钱,并不一定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如凯恩斯所说:“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他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他的人得出正确结论。”这就是说,经济学的作用是提供一套工具与方法,借助这套工具与方法,你可以分析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经济问题,并得出指导行为的结论。但是,有了工具,并不就能产生结果,更不能一定产生好的结果。要产生好的结果,还必须依靠个人对工具的运用。这就像有了画纸、画笔和颜料并不能产生美丽的图画,要形成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还必须经由画家的精心构思和技巧发挥。因此,即使你读通了经济学,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你一定可以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专家,要成为专家,必须把从经济学里学到的方法应用到现实中,并结合具体环境,进行分析研究。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框架和逻辑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价格都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和主线。本书的基本框架和逻辑如图1-3所示。

1-3

图1-3 本书的框架与逻辑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正如经济循环图(见图1-1)描述的,市场可以分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方是消费者,供给方是厂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厂商对产品的供给相遇于产品市场,由此便决定了每一种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方是厂商,供给方是消费者,消费者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供给和厂商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引致需求相遇于生产要素市场,由此又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市场的均衡价格(如工资、地租)和均衡数量。

产品市场的需求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供给是厂商行为决定的。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品市场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每一种产品都以最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每一种产品也都以最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

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是由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是消费者行为决定的。消费者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供给和厂商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引致需求相遇于生产要素市场,由此又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市场的均衡价格(如工资、地租)和均衡数量。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根据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一般均衡理论进一步证明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的状态是可以存在的。福利经济学则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进而论述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然而现实的市场经济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优状态是有偏离的,即出现“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执行一定的微观经济政策来加以矫正,使得现实的经济能以最优状态或接近最优状态的效率来运行。

按照上面介绍的框架和逻辑,具体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作为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第二章首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需求和供给,以及供求理论。第三章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分三步展开: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各种各样可获得的商品存在偏好,消费者对千差万别的商品的偏好是如何描述的。②预算约束。消费者的有限收入限制了他们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③消费者选择。给定偏好和收入,消费者选择购买能使其满足程度最大化的商品组合,这些组合依赖于各种商品的价格。第四章厂商理论、第五章成本理论,分别阐述了:①生产技术。一种描述投入(如劳动、资本和原材料)如何转化成产出(如汽车和电视)的实用方法。②成本约束。厂商必须考虑劳动、资本和其他投入的价格,要考虑其生产成本。③投入选择。给定生产技术、劳动、资本和其他投入价格条件下,厂商在生产时需要选择每种投入的数量。④厂商的生产成本如何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以及它们如何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主要讲述市场结构理论,分别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以上八章所涉及的领域都是产品市场,第九章介绍了博弈论以及其在分析寡头市场的应用。第十章介绍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的理论。第十一章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第十二章介绍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概括性介绍微观经济学,使读者能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对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完本章后应该掌握重要的经济学术语,区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解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本章要点

(1)稀缺性与经济学。稀缺性是人类生存条件的特性之一。稀缺性迫使社会决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经济稀缺性是指有限的可得资源无法满足无限的需求的情形。经济学是关于人们和社会怎样处理稀缺性的研究,是关于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研究。

(2)基本的经济问题。面临稀缺性,一个国家、社会必然要权衡取舍:更多地生产一种物品意味着另外一种物品生产量的减少。权衡取舍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①生产什么(what)?②怎样(how)生产?③为谁(for whom)生产?

(3)经济体制。中央计划经济是政府决定经济资源如何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家庭和厂商的决定来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 。混合经济是大部分经济决策源于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相互作用,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经济。

(4)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动态的。在组织经济活动时,市场经济通常更有效率,而市场运行必须依靠政府的保障。

(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家庭、厂商和单个产品市场)的行为,这些个体经济单位包括了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人和实体,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厂商、家庭等。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单个的家庭和厂商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而这些决定又是怎样演变成社会产品的。宏观经济学着眼于经济总量和经济总体运行的研究,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

(6)经济学模型。经济学模型是对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常常包括公式和图形。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就是一个直观的经济学模型,他表明厂商和家庭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家庭向厂商供给投入;厂商对这些投入付费给家庭;而家庭用所得收入来购买厂商生产的产品。家庭和厂商在产品和投入市场上“相遇”。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描述在已有可使用资源的情况下,能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最大量组合的曲线。

(7)理性的经济人。其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理性人这一假定并不是说人人都无所不知或者总是做出“最佳”决策。这只是意味着,假定消费者和厂商在实现自身目标时将使用所有可得信息。理性人会权衡每一行动的成本和收益,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他们才会选择行动。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在所有时刻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理性行为的假定仍然非常有用,可以解释人们大多数的决策。

(8)实证分析是根据一定的假设,分析世界是什么,涉及解释和预测。它只就事论事,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明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实证分析不同,规范分析企图描述经济体系应该如何运行。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关注是什么,而规范分析关注应该是什么。

(9)微观经济学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提供了一套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经济理论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测。

(10)学习经济学应该:①把握逻辑和主线;②把握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③掌握一些学习方法;④理论联系实际,把经济学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希望在学习本书的同时,多阅读报纸以及其他经济类文章,这是了解当前经济环境、学习如何将经济概念应用于现实世界中各种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你的专业是什么,未来做什么,你在本书中学到的经济原理,都将提高你在生活、工作中做出选择的能力,这些原理还会增加你对厂商和政府如何进行决策的理解。

二、案例透视

1.解人颐

胡澹庵(清)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简评: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而要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不可能的。

2经济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本文从原载中信出版社吴敬琏主编《比较》第一辑(2002年7月)的文章“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者”(作者:许成钢)节选部分。

人们普遍关注经济学在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经济学的普遍性和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的关系。这里面有两个极端的看法都是不利的。一个极端是完全忽略中国的特殊性,认为经济学是普遍适用,可以到处照搬。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经济学寻找的是普遍规律。作为理论,一定是抽象的,“抽象”意味着理论必须要离开许许多多经济现象的细节。一个普遍的道理只是给人们提供想问题的方式和思路。所以经济学是为重大问题提供线索,而无法对所有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另一极端是认为中国是特殊的,所以经济学没有办法应用于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如上所述,经济学提供的是思路,尤其是提供理论基准,用基准帮助分析。

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工作?大体上有两大重要标准,如果是政策性工作,那么标准是对政策是否有帮助。学术标准则是有无能力解释有疑问的规律性现象。从学术上讲,标准是在解释中国的现象时,能否给经济学自身带来什么贡献。好的经济学研究,不仅限于研究中国的事情,而是要通过解释中国的事情,帮助世界上的经济学家理解新的东西。这是对经济学的贡献。换言之,通过解决特殊的问题,找到普遍解,这是很高的标准。中国是特殊现象,要在这里找到普遍内容,上升到经济学,反过来发展经济学。这是很重要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另一个问题是跨学科的研究。例如,经济学与法学。经济学与法学看上去是根本不同的学科。但在实际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上,两者从来就不是分立的。比如在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只讨论市场怎么运行得好,完备的竞争,从来不讨论完备竞争背后的社会条件是什么。什么是社会条件呢?所有的合同都能执行,所有分配好的产权都能被保护。古典经济学根本不用担心这些事,因为假定已经有人在干这些事。这是古典经济学能使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分开的重要假设(条件)。当面对经济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转轨经济时,从一种经济体制向另外一种体制转变,忽略市场以外的因素,当没有这些条件时,古典经济学所提供的结论都变了。再比如说法学,为了定义清楚,往往把经济问题定义出去,假定经济上的东西都能自我运转完美,收窄讨论的范围,只关注法学。每个人都假定对方是完美的。什么样的制度能够运转,一定要别人的条件满足,这是经济学与法学通常分开的历史情况。现在产生了新的学科:法和经济学,帮助两者合在一起。

经济学中有很强的假设,经济学是否适用于中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将此问题返回去看看美国。经济学家最多的是美国,返回去看看经济学在美国的情况,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学。例如安然事件,安然事件表明,简单套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是行不通的,即使讨论美国的经济亦是如此。所以很难简单地说,经济学是否适合中国,是否因为有经济学中的假设,经济学不适合中国。实际上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提供的是思想方法,分析方法,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如果人们不去分析问题,把教科书上的经济学搬来作为政策,就糟了。在任何一门学科里,如果只去照搬结论,一定搞得乱七八糟。比如说物理学,它可以说是最成熟的科学,但将之简单地搬到现实工程中,也不一定合适。因为任何一个工程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物理学为工程科学提供了基本分析方法,但并不提供现成答案。

当经济学家面对特殊问题时,往往没有现成的结论可以从经济学中照搬。关键在于他有无能力去对问题进行分析。

简评:对理解经济学和经济学应用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3.农用地和城市用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农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现象。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其配置体现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原理,即一个经济社会充分利用全部土地资源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不同时期所能得到的农用地与城市用地的各种最佳组合的集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体现了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假设,即在现有劳动力、资本与技术水准等稀缺资源约束下,各种产品的生产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换关系。

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假设某区域土地资源中只有农用地和城市用地两种用地,如图1-4所示,纵轴代表农用地数量,横轴代表城市用地数量。若该区域需要扩张城市用地,必然需要将部分农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因此农用地数量将减少。然而,农用地城市流转具有不可逆性。除了居民点整理、土地复垦可增加极少部分农用地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农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转;而且农业生产对土地的质量有严格要求,土地肥力需要长期耕种来保持。因此,农用地的面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城市用地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二者在数量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1-4

图1-4 农用地和城市用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

简评:描绘了资源的多种用途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节选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厂商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简评:中共中央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指出了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方向。文中涉及的经济原理,本书都有阐述。

练习与应用

一、名词解释

1.经济人

2.生产可能性边界

3.稀缺性

4.规范经济学

5.混合经济

二、选择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厂商赚取利润的活动

  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学习变得更无私以解决稀缺性问题

2.“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

  A.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B.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C.资源终将被耗费殆尽  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3.稀缺性问题(  )。

  A.只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中  B.只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

  C.存在于所有经济中  D.意味着抢购和黑市交易

4.失业问题反映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图上,表现为(  )。

  A.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一点  B.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

  C.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的一点  D.不在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上

5.一个经济体系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6.下面哪一句是实证的表述。(  )

  A.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利  B.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

  C.只有控制货币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  D.治理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重要

7.下面哪一句是规范的表述。(  )

  A.由于收入水平低,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买不起小轿车

  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小轿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C.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D.由于环保政策推行,人们倾向于买新能源轿车

8.“富人的所得税税率比穷人高”是(  )。

  A.规范的表述  B.实证的表述  C.否定的表述  D.理论的表述

9.家庭在产品市场上是(  ),在劳动力市场上是(  ),在资本市场是(  )。

  A.贷方,消费者,出售者  B.消费者,贷方,出售者

  C.消费者,出售者,贷方  D.消费者,出售者,消费者

  E.消费者,购买者,借方

10.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方式有(  )。

  A.分散决策  B.竞争生产 

  C.纵向传递信息  D.要素市场定价

11.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价格不发挥哪个功能(  )。

  A.激励功能  B.权威功能 

  C.收入再分配功能  D.信息传递功能

12.下列问题中不属于微观经济学所考察范围的是(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用工人的数量

13.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这是指(  )。

  A.人们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B.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做出最好的决策

  C.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  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作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

14.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包括价值判断  B.研究对象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  D.是否运用了归纳法

15.研究单个居民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16.根据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的概念,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可能性边界暗示了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

  B.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的点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

  C.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的点意味着存在资源浪费

  D.以上说法均正确

三、判断解释题

1.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好。(  )

2.为谁生产是资源配置在产出方面的反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则是资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

3.规范方法就是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抽象的理论结构,赋予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  )

4.经济理性主义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

5.“石油公司获得了超额利润,它们应该上缴额外利润税”这是规范分析。(  )

6.如何生产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进行分配。(  )

7.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

8.微观经济学认为,通过竞争性市场制度的安排,可以将人们的利己之心引导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

9.说一种理论是实证的,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正确的。(  )

10.当生产力充分发达了,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就不存在了。(  )

11.计划经济是一个集中决策机制。(  )

12.微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问题。(  )

四、简答题

1.阐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以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基本的经济问题有哪几个?简要讨论中央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如何回答这些基本的经济问题?

3.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经济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模型?

5.如果经济学家讨论的是“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些还是小一点好些”,试问这是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还是规范经济学问题?

目录

相关技术

推荐用户

同系列书

  • 管理学——新结构、新观点、新实践

    张德 王雪莉 张勉

    《管理学:新结构、新观点、新实践》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管理的主要职能、理论和应用,具有结构新、观点新、实践新等...

    ¥42.00
  • 微观经济学

    李健

    本书共12章,内容包括经济学导论、需求与供给、弹性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

    ¥49.80
  • 管理沟通--理论、技巧与案例分析

    丁宁

    管理沟通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如何借助沟通的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39.80
  • 简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其应用

    李昌兴 仝秋娟 冯锋 谢卫强 李立峰

    本书共分9章,第1章至第5章是概率论部分,内容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

    ¥34.00
  • 会计学

    张悦玫 刘艳萍

    本书根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结合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每一章都包括引导案例、正文、讨论案例和思考练习题,...

    ¥49.80
  • 财务管理——原理、案例与实践

    李延喜、张悦玫、王哲兵

    本书吸收了最新的财务管理理论和研究动态,系统介绍了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全书共分为五部分(16 章),...

    ¥49.00
  • 公司理财

    王满

    本书以经典财务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公司理财实践,从培养学生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对公司理财的基础知识和基...

    ¥49.80
人邮微信
本地服务
人邮微信
教师服务
二维码
读者服务
读者服务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